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风采 > 预防医学专家
编号:213723
王兆俊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1.通过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黑热病的流行情况与规律

    山东、苏北和皖北向来是我国黑热病流行地区,但过去缺乏全面系统的调查,在流行病学上几乎是一片空白。王兆俊自1950年开始,带领防治人员,多年生活在农村,深入病区,调查研究。当时农村的条件很差,他与大家一起住农民的茅屋,用庙宇作实验室和病房,夜晚在油灯下整理资料,白天外出靠步行赶路。在大河上下、泰山南北、胶东半岛、淮海平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而查明当时山东省所有的135个县(市)均有黑热病流行,黄河以南、京杭运河以东和半岛地区流行最重,患病率平均为350/10万,有的县达100/10万。山东全省约有20多万病人,占全国总病人数的1/3强。苏北、皖北的黑热病流行于淮河以北各县、市,患者共有15万人。

    关于黑热病的保虫宿主问题,曾有学者于30—40年代在辽宁、北京、甘肃、陕西等黑热病流行区,查到了患有黑热病的病犬,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黑热病与地中海地区的黑热病同属一个类型,即人的黑热病主要由病犬传播而来。而王兆俊则认为以往的调查范围和检查犬数有限,尚不能遽下此结论。他与同事在山东、苏北和皖北病区共检查家犬46000多只,结果仅在山东个别山区查见少数病犬,而绝大多数村庄虽然人的发病率很高,却无病犬存在,显示在黄淮平原黑热病的流行与犬的关系不大,而病人则是主要传播来源。他又综合我国其他流行地区的大量调查资料,提出了我国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存有人源型和犬源型两种不同类型的论断,为因地制宜制订不同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 百拇医药
    过去曾有人通过实验观察和在部分地区的调查,证明中华白蛉为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但对它的分布和生态习性缺乏了解。王兆俊与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的吴征鉴等协作,在山东和苏北、皖北对白蛉进行了长达5年的调查,先后共发现6种白蛉,证实中华白蛉分布最广,凡有黑热病的村庄都有它的存在,且数量的多寡与当地黑热病的流行程度成正比。该蛉种于5月中下旬出现,8月绝迹,仅于6月有一高峰,显示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繁殖。成蛉白天在室内栖息,夜晚的活动范围多局限在住屋、畜舍和厕所。其吸血习性因地而异,在鲁南、苏北和皖北地区喜吸人血,在鲁北和鲁中地区兼吸牲畜血。其幼虫孳生在各种缝隙和洞穴的泥土中。以上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中华白蛉为华东地区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从而为研究制定灭蛉对策与具体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研究成功可供推广应用的黑热病防治方法

    王兆俊对黑热病防治方法的研究是从诊断、治疗和灭蛉三个方面进行的。关于黑热病的病原诊断,过去一般都采用胸骨穿刺法。但此法可因操作不慎伤及患者大血管而造成死亡事故,因此不适合于推广应用。他于1950年首先应用髂骨穿刺法于黑热病的诊断,检出的原虫阳性率不低于胸骨穿刺,且安全可靠,经在全国推广使用,从未发生意外。在血清学诊断方面,过去多用球蛋白试验和醛试验等方法,因常有假阳性或假阴性,对黑热病仅有辅助诊断价值。他于50年代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又因黑热病人的血清常有抗补体作用,而且操作繁琐,不便于推广。从70年代后期开始,他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黑热病,证实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黑热病的诊断和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 http://www.100md.com
    过去我国治疗黑热病多用三价锑制剂,但其毒性大,疗程长,治愈率低。使用五价锑制剂治疗的效果虽好,但此剂全赖进口,价格昂贵,非一般群众所能负担。1950年,我国制药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已能合成五价锑制剂。王兆俊与山东新华药厂合作,在试制葡萄糖酸锑钠的过程中,他承担临床试验工作,不断提出改进意见,逐步增加锑的含量,终于制成每毫升含锑100毫克的浓缩水溶剂,商名斯锑黑克[Stibii(v)Hexonas]。他使用此剂试治1500余病人,证明其作用快、疗效高、毒性小。他采用6天6针疗法作静脉或肌肉注射。一个疗程或至多三个疗程,治愈率高达99%,效果不亚于英国产的苯妥斯登,且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为在农村开展治疗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卫生部决定在全国推广应用这种药剂,从而结束了我国治疗黑热病药物依靠进口的历史,同时也加速了我国黑热病防治工作的进程。对于少数治后复发的抗锑病人,他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并非是原虫抗药所致,而与患者的机体功能异常有关。他用各种芳香双脒剂治疗有效,采用针灸合并锑剂疗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肃清传染源提供了保证。

    扑灭白蛉媒介是预防黑热病的根本措施,但过去国内从未有人对此进行研究。王兆俊在掌握中华白蛉生态习性的基础上,自1952年开始,与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合作,先后在泰安、淮阴、怀远等地进行现场灭蛉实验,证明在5月中下旬用DDT或六六六对全村作室内滞留喷洒一次,即可使白蛉消灭殆尽,且数年不复升。进一步的观察证明,在对病人治疗并同时进行灭蛉的村庄,4年内患病率可降为零,而在仅治疗病人、不灭蛉的村庄,同期患病人数只减少61%,可见灭蛉对黑热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创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治寄生虫病的新路 防治寄生虫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项新兴事业。50年代初,国家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继而在《1956到1967年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对黑热病、丝虫病、疟疾等疾病提出了限期消灭的要求。山东省是开展寄生虫病防治最早的省份之一。省人民政府在国民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购买药品器械,组织力量,免费开展防治工作。王兆俊与广大防治人员一起,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